欢迎访问开封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官方网站!
科普天地
当前位置 | 首页 > 科普天地 > 内容
拒绝短视频的诱惑
时间:2023-10-26 16:59   作者:王利杰 于兆虎   来源:   阅读:

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闲暇之余,上网看得最多的是什么?——刷短视频。特别是某音、某瓜等视频平台出来那阵,短视频刷得根本停不下来,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。现在很多家庭不和谐的原因是,孩子抱着手机忘了看书,老人抱着手机忘了看孩子。

  截至2022年6月,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达9.62亿,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,占网民整体的91.5%,人均日使用时间长达125分钟,超过半数的人每天都会刷短视频。

  听说过打游戏会上瘾,为什么看短视频也会上瘾?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?

  一、嗑瓜子效应

  为了用15秒钟抓人眼球,爆火的短视频必须把夸张的笑点、雷人的画面、洗脑的神曲都集中到一起。想一想,嗑瓜子的过程是怎样的?上下牙咔嚓一声,就能吃到瓜子肉。而且一旦嗑了第一颗,就会接着嗑第二颗、第三颗……完全停不下来。这像不像刷短视频时的我们?手往上一滑,就能收获15秒钟即时的快乐。如同嗑瓜子,不知不觉就嗑完一整包一样,短视频不知不觉就能刷几个小时,这两种都是典型的即时满足行为。

  二、好奇心理

  首先,基于全球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,人们的成瘾行为,不外乎是受三种大脑神经运作模式左右的,它们分别是:

  第一种,感觉良好,再来一次;

  第二种,就差一点儿,再来一次;

  第三种,可能会好,再来一次。

  然后,拿短视频来加以比较的话,貌似这三种模式都被应用其中了?

  所以看完这个,感觉不错,下一个也这么棒么?哎呀,这个差点味道,下一个会不会更好?哎呦呦,这个拍得不咋地,下一个呢?

  这就是利用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好奇欲本能了。

  三、情感共鸣

  短视频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。人们刷短视频时可以得到一些情绪安慰或者情绪释放的机会,因为短视频的代入感很强。15秒左右的时长很符合现代社会的传播节奏,同时又大多采用第二人称的录制形式,是一种强代入模式。从心理代入角度来讲,受众在刷短视频时很容易和主播共情,获得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,以弥补日常生活中情感体验的匮乏。

  四、算法机制

  如果你喜欢看美食类的视频,平台给你推送的此类视频就会很多;如果你喜欢影视,平台就会给送各种影视片段和影视内容的解说。于是,人们便会在不知不觉中,度过很多时间。另外,如果你在搜索过某些商品,在短视频的时候,肯定会刷到类似商品的广告,这就是所谓的“算法”,说白了,这些软件会根据你平时的使用习惯,测算出你的爱好,然后给你推送内容。

  五、多巴胺

  观看短视频会激活大脑的犒赏通路。犒赏通路内的神经元会释放大量多巴胺,让大脑将其与快乐联系起来,使人们产生再次做出这个动作的渴望。打个比方,人脑内的多巴胺是掌管人类快乐感受的糖果,犒赏通路相当于盛放糖果的罐子,而短视频则是打开糖罐盖子的那双手。吃糖果的快乐,使双手忍不住地、一次又一次地打开罐子索取糖果。

  以上可见,无论是陷于被动还是主动,刷短视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,不过,快乐固然是好事,但是也有很多弊端,比如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不看视频时就百无聊赖或情绪低迷,有些人甚至为了刷短视频而耽误工作、学习。这是因为长期刷短视频,持续接受高频率刺激之后,对现实生活中的低频率刺激失去敏感、兴趣的后果。就相当于,平常吃香喝辣的习惯了,再吃清淡的东西会觉得格外寡淡无味。沉浸于短视频,回到现实世界,感到失落,再次沉浸于短视频,这样的循环让人感觉很糟糕,对生活没有一点改善。那么该如何避免沉迷于短视频呢?

  据心理专家介绍,最简单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物理隔绝。直接卸载这款APP,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,正所谓眼不见为净。另外,还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习,或者其他一切更有意义的目标之上,从而弱化手机对自身的干扰。

  如果自己完全有这种自控能力,在不卸载相关软件的前提下,成年人可以给自己设置个闹钟提醒自己,青少年可以设置一个屏幕使用时长控制,通过设备自带的功能进行自我克制,总之,不管用什么办法,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,多运动、多思考、多学习,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责任和人生目标,成为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,从现在起,迈出第一步吧!

    无相关信息